距离高考,还剩不到两周。高考作文因占据重要分值,成为备考要点。要论高分写作,在无数读者眼里,的确有一本“秘籍”,它便是《文心雕龙》。
作为中国文章学的元典,《文心雕龙》在中国文论史上如巍巍高山,屹立不朽。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作者刘勰是南朝齐梁时代的人,字彦和,祖籍山东莒县。
《文心雕龙》论及30多种文体,以3万余字基本概括从先秦到晋宋千年以来的文学面貌和发展规律,全面探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了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文艺理论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这部书给出了写文章的标准,被奉为“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在刘勰看来,“文心”就是文章的用心、立意,“雕龙”则指写作要像雕刻龙纹般细腻,才能够创作出有体有用的好文章。以下这些“金句”可以借鉴。
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是说,大凡弹奏过上千个曲子,才能通晓音乐;观察过上千把宝剑,才能识别兵器。要掌握一种技艺,就要进行刻苦练习。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如,“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一篇好文章要具有骨干坚牢、高峻磊落的美学风貌,劲气弥满、刚健笃实的感人之力。《文心雕龙》之前,“风骨”多用来形容人的精神面貌,刘勰将“风”与“骨”凝结为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文论范畴。
全书仅3万余字,却火了千百年。在北京颐和园,有很多块匾额题字的内容,皆出自《文心雕龙》。如藻绘呈瑞、禀经制式、文思光被、斧藻群言、鸿风懿采等,这种集中引用一位作者现象,在园林中并不多见,足见对《文心雕龙》的推崇。
“草木贲华”悬于长廊留佳亭内,引自《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原文为“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意为,云霞的色彩,胜过无数画工的杰作;草木开花,不需要工匠为其加工点缀。
“舒华布实”悬于乐寿堂东配殿,引自《文心雕龙·熔裁第三十二》。原文为“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意为,然后按照自然界先开花后结果的规律,去芜存精,删节文字。这里说的是写作文章删节修辞的方法。专家认为,用在乐寿堂的庭院里,既有对开花布果的园林景观的描绘,又含对春秋代序的思考。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生平在史料中着墨甚少,主要源自《梁书·刘勰传》当中的三百余字,里面记载他自幼便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仍发奋读书。
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戚良德介绍,刘勰在《序志》篇中记述的两个梦也是学界推测刘勰生卒年的重要依据。7岁时,刘勰梦到天上布满锦绣般的彩云,彩云可以理解为天的文采,说明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才性;30岁时,刘勰又梦到自己手捧礼器,跟着孔子往南行,这表示他有着继承儒家“经世致用”这一文道传统的想法。
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龙门崮风景区,有一座刘勰故里碑。石碑长1.02米,宽0.53米,厚0.13米,占地面积0.54平方米。通体青石材质,碑文中间有“梁通事舍人刘三公故里”楷书,左边有“公讳勰字彦和著有文心雕龙行世”等小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张莪等三人刻立于三庄镇刘勰家庙内。
历经千百年,尽管文言文已经变成了白话,但关于文章好坏的标准,核心依然不变。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也逐渐发展成一门显赫的学问——“龙学”。
(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