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文津图书奖·社科类·获奖图书
《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六十周年纪念版)
钱存训 著
东方出版中心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回望往昔,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坚强屹立,中华文明饱经沧桑而始终薪火相传。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血脉中,不仅沉淀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生命力,同时也包孕着中华民族源源不竭的创造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钱存训先生的《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正是一部通过研究阐发中国古代文字记录以推进对中华文明历史深入了解的经典著作。
与一般的文字学书籍不同,此书综合运用古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等研究方法,清晰呈现了中国文字记录从殷商至唐初刻于甲骨、镂于金石、书于竹帛、写于纸卷的发展过程。正如许倬云先生所言,“这书是西文著述中至今唯一有系统介绍印刷发明前中国文字记载方式的书籍。”它不仅填补了西方学界对中国文字记录研究的空白,而且也填补了中文学界有关研究的空白,是一部真正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
全书研究视野宏阔、构思精微、深入浅出,更蕴含着钱存训先生浓厚的爱国情感和深沉的文化自信。为此,李学勤教授曾深刻地指出:“钱先生特别标举‘中国文字记录的一个重大特点,便是它独有的持久性和延续性。这一特点使得世界上一个有创造性的远古文化,得以继继绳绳,绵延至今。中国文字超越了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限制,团结了中华民族,更造成了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文化整体’。
确实如此,在《书于竹帛》中,钱先生叙述中国书籍源流的出发点是中国文化和文字的特异性,核心线索是汉字文献的载体变化。通过“甲骨—金属与陶器—玉石—简牍—缣帛—纸张和笔墨”这一文献载体演变的轨迹之变,及其中思想文化内蕴的“不变”,向世界标举“这种具有特殊形体的文字、超越了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限制,团结了中华民族,更造成了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文化整体。”“中国文字记录的丰富、延续和普遍性是世界文化史上所独具的特色”。
书中更举例论证汉字是“当今世界上被最多数人使用的一种文字”,中国文字的直行书写并不落伍,因为“直行阅读实较横行阅读为快”……在这些饱含文化自信的论述中,我们所读到的绝不仅仅是中国文字与中国书籍发展演变的历史,更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与突出的统一性。
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代表,钱先生以广征博引的资料、贯通中西的视野、精深通达的史识、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中国文字记录“其延续、多产和广被性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没有其他文字记录可以相比”,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继继绳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一个最伟大文化整体”的独特精神标识。
荐书人
林雅华,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读文津好书,阅世间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