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欣赏书法是件雅事,能使人心身双畅、赏心悦目。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除了展现书法家娴熟高超的书写技法之外,还是书法家精神状态、情绪、心态的流露,同时也是书法家人格修养、思想情怀的表达。为提高书法爱好者艺术修养,中国文联特约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秦理斌先生,立足书法本体,以《流动的线条——中国书法鉴赏》为主旨,对书法欣赏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与解读。2019年4月,该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了读者广泛的好评。值得一提的是,《流动的线条——中国书法鉴赏》一书配以大量经典书法作品图片,让读者边读边看,间而谈道论理,间而欣赏交流,使读者徜徉于书艺海洋,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培养起对书法的兴趣,培养出一双能分辨书法作品优劣的眼睛。为满足读者多层次的阅读需求,今以电子版形式呈现出来,希望更多的人们喜欢书法,看懂书法,并将欣赏书法作为一种乐趣。
书法欣赏是一个需要有一定书法文化知识修养为铺垫的,欣赏者直接感悟,产生联想等涉及情感联动的过程。任何艺术的欣赏都可以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较表层的感性认识,欣赏者通过直接观察就可以获得。较深层的理性认识,则需要欣赏者对该门艺术的专业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该门艺术的发展历史、风格流派、重点人物、代表作品等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才有条件进入较高的欣赏层次,进而获得更深的艺术感悟。
《流动的线条》一书立足书法本体,力图成为引导读者进入这座神奇园林的向导,对书法欣赏的诸多方面一一介绍。同时,还配以大量经典书法作品的图片,与读者边读边看,间而谈道论理,间而欣赏交流。力求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让读者徜徉于书艺海洋,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培养起对书法的兴趣,培养出一双能分辨书法作品优劣的眼睛。
全书由八章构成。
第一章《历代书法风格综述》。首先介绍先秦时期的文字状况及其与书体的关系。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古文字时期。首先对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简牍帛书文字等作了简要介绍,这有助于我们认识作为篆书之祖的大篆的形成过程,意义重大。一般认为,秦以后便是今文字时期。秦统一全国后,文字也需要统一,所以小篆作为秦朝颁布的官方文字也应运而生。随着秦朝的终结,小篆作为使用字体也随之终结。但是,作为一种富含美感、很适合书法艺术创作与表现的书体,小篆被保留至今。汉字的字形发展到汉隶就定型了,至今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以后主要是艺术风格、流派的变化。本章还对历代政治文化背景及书法风格做了综述。特别是对历朝历代的书法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做了较为突出的介绍,以求对时代风格有比较清晰的印象。本章最后还对书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介绍,以加强读者对书体的识别能力与辨别意识。
第二章《书法欣赏的基本素养》。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章从书法欣赏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个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欣赏的标准、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特别强调了欣赏书法应从虚(神采、韵致、情感、格调)、实(作品实物)两个方面展开,以神形兼备作为考量作品的标准,还列出了欣赏的参考标准,希望对欣赏者有所帮助。
第三章《笔法》、第四章《字法》、第五章《墨法》、第六章《章法》。这四章内容涉及书法本体、实际技法等问题,也使欣赏过程深入具体环节,通常也被称为书法欣赏的四要素。每一章都有具体的技法示范及理论概述,还选用了大量图示进行比较,以图示比较的方式,直观地告诉大家,如何辨别技法优劣及格调高低。在第五章《墨法》中,还提到一些用墨方法,在一般书刊中并不常见。特别是墨色的丰富变化,在书法欣赏中也会产生奇特的效果,这些都需要在欣赏时留意。
第七章《落款》。这是对书法作品落款及文化常识的介绍。这些文化常识平时不太引人注意,但很重要。落款是一幅书法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是欣赏的重要内容,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内容主要包括落款格式、钤盖印章、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称谓与称呼、谦敬词用法、时间款文、地点款文的写法,等等。
第八章《经典书法作品欣赏》。按照五个风格类型对传世的历代经典书法作品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赏评和分析。这样分类打乱了书体的界限,把书体不同,但笔势、气质、韵致等风格面貌相近的作品放到一起比较欣赏,这种方法在欣赏中将更为实用。因为我们常常遇到并非只是某一种书体,往往是多种书体的混杂。这样分类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引导欣赏者以更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件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书法作品。这些不同的风格类型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区分作品在各自类型中艺术水平的差别。
(秦理斌作品)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继承性比较强。在强大的传统惯性力量面前,虽然创新的浪潮时起时伏,创新的人物也不断涌现,但他们的力量总是不能与传统力量成比例,书法创新比较困难。因此,在书法审美时应该非常关注两方面的立场问题,即对古代书法的审美与现当代书法的审美,应从立场与观念上有所区别。让笔墨当随时代的呼声,成为书法审美健康发展的主旋律。
第一,书法不能割裂历史,脉系不能变,基因不能变,否则就不是书法。书法必须继承传统,这是不容忽视的大道理。传统书法有很高的艺术性,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中的绝大多数,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是以实用为出发点的,因为那些实用性的文字写得太美,水平太高,人们才以此为范本,得以流传后代。这种在实践中生成的作品,自然性很高,且大多数出自文人名士之手,格调也很高。从这一立场看,很符合作为文化属性的书法。但从艺术性立场看,现代人也无须完全按照古人创作的状态去创作。
第二,现当代书法创作应当以艺术性立场为主,兼顾文化性。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分工相对变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大大加快,更加强调术业有专攻。古人用毛笔写字都是因为实用,别无选择。由于总书写量大,熟练程度高,有雄厚的毛笔书写的社会基础,进而从中产生出高水平的书法艺术作品,本就很自然。现代人拿毛笔写字,已经失去了原先的实用性要求,大都是直奔艺术而来。两者的差别很大,现代人有现代人的不足,但也不能完全按古人来要求。由于条件、环境变了,有些方面虽然有心想学,已经没有条件去学。如果还认定现代从事书法创作的人也必须是诗人、文史哲专家,然后才承认你是书法家,这已经不太现实。已经完全没有那样的社会基础。如果非要这样比较的话,无异于让当代某人与古代关公比试大刀,看谁厉害一样。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时间精力分配,工作、思维习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完全不同于古人。很多人羡慕古人优闲自在的生活方式,认为工业化的现代生活方式是一种破坏,希望回归自然,过古人的生活。而实际上,人口的大量增长,社会的快速进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都是相互适应和匹配的结果,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想退回去也是不可能的。古代的书法家,大多精通文史哲,是大诗人,至少也是当时社会的名流雅士。而当代的文史哲专家学者、诗人名流是否都是当代字写得最好或者是最大的书法家呢?事实上也并非如此。也曾有人提出,书法没有专业,也不应该有专业。理由是过去没有书法专业,还能出大师,现在设了书法专业,也出不了大师。这是把出不了大师与设不设书法专业简单对应,概念就发生了变化。这个理由不是很客观。现在的大学里,除了一部分传统专业外,大多数都是过去没有而新设的专业。在过去,书法有强大的社会实用基础,书法家肯定出自那些天天用毛笔写字的文人中间,而现在用毛笔写字已经完全退出实用领地,作为书法艺术依赖的社会基础被抽空了。这对普及和发展书法艺术是很不利的。而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最具生命力,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还有许多人在喜欢,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更何况这门艺术本身需要有人去继承和弘扬。书法的根脉还要延续,书法事业还是要继续。在此时期,高校设立书法专业非常必要。通过高校书法专业,培养一些具有系统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正好适时弥补了这些缺失。应当说,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是有功劳的。至于这些书法专业毕业生能否成为将来的书法家,就要看他们自身的造化和努力。但最起码,他们已经具备了比一般人更好的专业基础和成才条件。大家都知道艺术专业是成才率最低的,但就算是那些成才率高的普通专业毕业生,也大多数成不了家,有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就算幸运了。
(作者近照)
当今时代变了,人的审美不可能不变。书法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都在适应社会,紧跟时代,努力探究和创作有新意的书法作品。当下应当是有史以来书法最繁荣的时期,是书法大发展的时代,成果也不少。当代社会及代表高层的有识之士应当以更宽容,更开放的眼光和气度看待当今书家的创作现状和成果,鼓励书法家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作为当代书法家,还应该立足书法本体,关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从书法艺术的视点聚焦书法创作。同时,对传统书法的思想理论与技法实践进行总结,改革提纯、去伪存真,注入新元素,形成新的理论与技法系统,让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伴随时代的步伐,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