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为加强我国古代碑刻石刻文物保护管理利用,遴选形成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已经印发。
《名录》所称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是指在各种石材上雕刻铭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古代物质遗存。我国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古代碑刻石刻文物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记录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天文、地理、风物等多维度、丰富的历史信息。古代碑刻石刻文物包括碑、碣、墓志、摩崖、造像、刻经等主要类型。
《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文物保护单位323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221家。年代从先秦延伸至明清,其中刻成年代最早的是战国石鼓。四川共有52件文物被收录其中,包括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芦山县博物馆、四川省江油市李白纪念馆等多个博物馆的文物,以及来自高颐墓阙及石刻、石门寺摩崖造像等地的石碑石刻。
本次遴选标准主要包括6个方面,其一是碑刻石刻文物的撰文者、书丹者为著名书法家或代表性历史人物,见于史料记载并具有广泛影响;其二是碑刻石刻文物的文字内容作为重要史料,具有历史、艺术史等方面的重要研究价值;其三是碑刻石刻文物的形制、纹饰雕刻等具有典型特征,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其四是碑刻石刻文物在民族融合、疆域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证据价值;其五是碑刻石刻文物具有突出的地理标识作用;其六是碑刻石刻文物字体反映古代文字演变发展,或具有重要的版本研究价值。
本次遴选的《名录》呈现了古代碑刻石刻文物的总体面貌,记载了我国古代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也印证了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名录》中的碑刻石刻内容丰富,有的记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有的记录了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生产技术进步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成果。同时,《名录》中宋及宋以前碑刻共有1148通,展现了古代文字、书法、文学的演变。
国家文物局指出,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相关保管、收藏单位应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做好列入《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碑刻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