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承祚笔下“契斋”
商承祚篆书作品
■周家台秦简
■吴晓懿仿商承祚先生殷墟甲骨契文笔意书联。
每一位在青史上留名的书法家,都是某一方面的集大成者,通才型的书家也不胜枚举。他们的艺术功底与创作心境往往通过书法作品表达出来。书家的功底可以通过笔法使用、结构布局、笔墨浓淡深入探寻,而书家创作心境的表达理解却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如何能够从书法家的作品中窥探他的内心世界,这便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字如其人”,“一滴水中见太阳”,汉字在文化阐述上的包容性、多重性,对于准确理解书家作品中的内心表达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刊拟以“一个字读懂一位书法家”为思路,邀约名家,对书法经典进行深度剖析。
这一期,收藏周刊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晓懿用一个字解读岭南书法大家商承祚先生。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1 商承祚先生起名“契斋”是很有讲究的
收藏周刊:您从事古文字研究已多年,近现代广东出了几位以古文字学见长的书法大家,商承祚先生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书法家。如果要用一个字形容他的书法,您会想到哪个字?
吴晓懿:商承祚是岭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篆刻家、书法家。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我会想到他的斋号。因为这不但跟他的学术研究方向紧密相连,同时也跟他的姓氏有很大关系。
收藏周刊:是哪个字?
吴晓懿:契。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就说到早期文字的流传肇始于书契。在没有很好的文字载体的上古时期,契刻记录和保存是文化传承不可取代的方式。所以“契”字对于整个中华文脉传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可见,商承祚先生起名“契斋”是很有讲究的。他名号将“商”与“契”妙合,串联其在古文字研究领域和古文字书法艺术创作的学术脉络。这也体现了中国人传统“名实”思维——姓名往往暗示或者隐藏了很多人生的追求和理想。商作为一个姓,也是一朝代号,殷商时期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也称契文),是契刻出来。从甲骨文演变到后来篆刻是契刻文化的千年传承。商承祚先生姓商,是罗王学派的嫡传弟子,曾被王国维誉为“甲骨文四少年”之一,后来成为研究甲骨文的名师和印学大家(曾任西泠印社理事),留下了大量的书作和印作,可谓实至名归。
2 对秦隶研究与艺术创作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收藏周刊:商承祚先生的书法,有怎样的特色?
吴晓懿:他的书法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师从罗振玉先生学习古文字学,先从小篆入门再去研究甲骨文。《殷墟文字类编》正是他的成名之作,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后来,由于大量出土文物被发现,他的学术兴趣从甲骨文转向战国文字。他是最早关注古代帛书的书法家,也是最早研究楚简的专家。他曾经编过《战国楚竹简汇编》,这对战国文字的研究以及书法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当《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之后,他又是最早利用秦简来进行书法创作的书法家,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秦隶书体。商承祚先生对秦隶研究与艺术创作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秦隶的文字研究与书法创作,既离不开他对古文字字形的研究,同时他在书法笔法上的扎实根基,是他的秦隶能够独有风貌的根本原因。
3 他用小笔短锋写大字
收藏周刊:我们能否品读一件他的代表作?
吴晓懿:秦隶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书体,因为之前其他人没有写过。他出版了一本《商承祚秦隶册》,他用秦隶的字形,再加上他小篆方面的功力,用笔非常有特点,他用小笔短锋写大字,着重体现笔锋按压的这股力度,得到了书法界普遍认可。
收藏周刊:他探索这种书体的背后,有哪些值得分享的故事?
吴晓懿:他在罗振玉家中看了大量的青铜器及其他金石拓本,又整理过大量的出土文物,使得他有了不一样的学术背景。另外,在抗战时期,他在长沙一个文物商手里,了解到当时出土了一件绢本缯书(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他一直想收藏,无奈当时日本人、美国人都想要,最后被美国人巧取豪夺走了,他感到十分惋惜。后来,饶宗颐先生在美国拿到了这件作品的高清图片,并发回国内以供学术界做研究。也算是了结了商老一件心愿,成为行内逸闻。
4 商老书法取法甲骨文 容老书法取法金文
收藏周刊:常说“容商二老”,对比来看,商承祚先生与容庚先生在书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吴晓懿:容先生是1894年出生,商先生是1902年出生,二人相差8岁,他们生活的年代和学术经历相同,都是师从罗振玉、王国维先生,几十年的交往可谓情同手足,不分彼此。
刚刚提到,商老的斋号是契斋,“契”源于甲骨学。容老的斋号是颂斋,在周代,金文中有许多内容都是“颂”。容先生最早的斋号叫容斋,后来他的舅舅邓尔雅就认为,“容”通“颂”,便建议容老把容斋改为颂斋。可以说,“颂”对于容庚先生写的《金文编》以及他从事的青铜器铭文研究都有很大关系。
所以,从“颂”字看容庚先生的学术经历与从“契”字看商先生的学术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收藏周刊:从书法的艺术特色上看,他们有何异同?
吴晓懿:商老书法取法甲骨文,容老书法取法金文。商老从甲骨文、秦隶到行书,他的书风都偏向于清逸潇洒,字如其人,这样的特色可能跟成长有关,他少年得志,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成名较早,一生没有遇到太多坎坷。容老则不一样,容老中学毕业,到中学教书,几经挫折,才到北京学习,刚到北京,也不像商老幸运,能得到罗振玉近乎倾囊而出的大量古籍版本、青铜器铭文和拓本等文物充分阅览研习的机会。而且容先生还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导致他始终有一种少年持重的心态。所以,容先生临摹的金文与题签的楷书的作品风格都比较沉稳古朴、凝重,不追求过多的字形变化。
收藏周刊:在商老之前的隶书,有什么特点?商老在哪些地方有了突破?
吴晓懿:在商老之前,大部分书家的隶书主要是学习汉碑,因为没有机会看到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书迹。碑是刻的系统,刻的系统在艺术表达上追求方正刚利的刀法美感。而楚简、秦简到汉简的隶书则是写的系统,笔画相对夸张一些,像捺笔、竖横笔都相对夸张,写字的形态也都跟碑体有所不同,更接后世所谈到的笔情墨性。用笔上,商老的秦隶不同于楚简,并不夸张笔画之间的纵横交错,而是讲求用小笔短锋写出厚实的笔墨效果。由此可见,对字形来源的掌握和有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是书法艺术的双楫,也是成为一名杰出书家的必备条件。
人物介绍
吴晓懿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专家。